三百年歷史沉淀的海天味業,度過了一個頗為“難忘”的國慶假期。
這家擁有數千億市值的“醬油一哥”,被多個視頻賬號曝出國內、國外產品采取“雙標”——國內出售的海天醬油含食品添加劑、國外售賣的海天醬油則是零添加。隨后,海天味業接連三次發布聲明,非但沒有平息輿論,反而引起一浪高過一浪的聲討。隨著輿論持續發酵,“雙標風波”也影響到資本市場。
自首次發布聲明,海天味業總市值在12天內蒸發超過400億元。
佛山古醬園的“加冕之路”
作為商務部公布的首批“中華老字號”企業之一,海天味業可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間的廣東省佛山古醬園。
1955年,佛山市啟動“醬園改革”,合并重組了25家傳統醬園,由于海天醬園規模最大,于是將組建后的企業命名為海天醬油廠。
受產能限制,一直到上世紀80年代,海天醬油廠的產品銷售僅限于華南地區和海外的唐人街。在悉尼的唐人街,海天醬油甚至成為限購產品,每人最多三瓶,而且不送貨。
1994年,海天醬油廠在國企改制的浪潮下重組為佛山市海天調味食品公司。為擴大產能,時任總經理龐康豪擲3000多萬元引進了國外高速生產線,并不惜重金在央視黃金時代投放廣告,后來又引進了包裝線,建立起生產基地和陽光曬池群。
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使海天產能幾乎接近其他頭部調味品企業的產能之和。
2003年,龐康提出打通下沉市場的銷售策略,超過千人的銷售團隊,使海天調味品鋪滿了全國300多個城市、數千個縣城的商超、便利店甚至小賣部。渠道建設成了海天品牌天然的護城河——只要推出新品,其銷售網絡就能實現“地毯式”覆蓋。
十年后,摘取“調味品之王”桂冠的海天成功登陸A股。迄今為止,海天味業已擁有醬油、蠔油、醬、醋、料酒、調味汁、雞精、雞粉、腐乳、火鍋底料等十幾個系列、百余種產品,其中,醬油銷量連續二十五年保持行業第一。
巔峰時期的海天味業,市值一度超過7000億元。充足的現金流、豐厚的凈利潤,使其被冠以中國版“漂亮50”成分股、“醬油茅臺”等美譽。
視頻平臺引爆“雙標風波”
國慶節之前,網紅博主辛吉飛在一條短視頻中稱,勾兌陳醋、勾兌醬油已是業內心照不宣的“秘密”,隨后用鹽、味精、呈味核苷酸二鈉、高濃縮醬油香精、焦糖色素、果葡萄糖、真醬油、防腐劑制成了一瓶“科技醬油”。
雖然辛吉飛沒有具體點名,但身為“醬油一哥”的海天味業開始受到波及。有網友曬出圖片,質疑其在日本銷售的海天醬油僅用了水、大豆、小麥等天然原料,以及食鹽、砂糖等調味劑,而國內銷售的海天醬油則多了焦糖色素、苯甲酸鈉、三氯蔗糖等添加劑。
9月30日晚,海天味業通過官方微博回應,但對公眾關注的焦點(國內外產品標準問題)只字不提,而是大談其中華老字號品牌和食品添加劑安全性,表示“不僅有暢銷多年的金標生抽、草菇老抽等經典產品,也有好吃不貴的0添加系列、有機醬油系列等滿足不同消費者偏好的創新產品”。
同時表示,部分短視頻賬號利用大眾對于食品安全的關注制造焦慮、恐慌,制造并散播謠言,“妖魔化食品添加劑”“黑化中國食品安全”,將醬油致癌、掉頭發的標簽貼到海天產品,嚴重損害了其品牌形象,揚言要對部分短視頻賬號作者追究法律責任。
這則聲明非但沒有打消消費者疑慮,“海天味業回應醬油添加劑爭議”卻不脛而走,輿論關注的焦點也從“為何海外銷售的產品不含添加劑”轉移到“添加劑是否安全”。
公關失當導致“火上澆油”
事情愈演愈烈,海天味業終于坐不住了。
10月4日午夜,海天味業再度通過官方微博回應,表示產品的內控標準大多數高于甚至遠高于國家標準,同一品質的產品,國內外的內控標準一致。指出食品添加劑廣泛應用于各種食品制造,由于各個國家和地區的食品法規標準不盡相同,因此對應的產品標識有所不同,但這不意味著出口產品一定比國內的產品好。
在公告中說,“用食品添加劑來誤導消費者認為中國食品比外國食品差,要么是不明真相,要么是別有用心。”表示“用所謂雙標來挑起消費者和中國品牌企業的矛盾對立,不僅打擊了中國老百姓的消費信心,更會嚴重影響‘中國造’的世界聲譽。”
顯然,這種“扣帽子”式的聲明,一方面把提出質疑的網友安上居心不良的“罪名”,另一方面標榜自己“民族品牌”的身份不容褻瀆,非但不能挽回海天味業在輿論上的頹勢,反而使本就緊張的消費者關系火上澆油。
第二天,中國調味品協會也發出《關于凈化市場環境,引導調味品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聲明》,稱標準本身并不存在高低之分,因各國飲食習慣和消費習慣不同而存在差異,企業只要按照相關規定使用食品添加劑,其生產的產品就是安全的,并高調支持海天味業維權,追究“網絡造謠者”的法律責任。
但是,有細心網友發現,海天味業副總裁黃文彪同時兼任中國調味品協會專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調味品協會下設的醬油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秘書長則分別由海天味業董事長龐康、副總裁黃文彪擔任,“既當裁判,又做運動員”。
此外,海天味業還參與起草了配制醬油(標準號SB/T 10336-2012)行業標準等多個調味品國家標準。
有無添加劑,主要迎合消費者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顯示,食品添加劑是指為改善食品品質的色香味,以及防腐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學合成或天然物質。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范志紅則指出,醬油中添加的谷氨酸鈉就是一百多年前日本學者在海帶中提取發現的味精,5'-呈味核苷酸二鈉是雞湯肉湯里存在的鮮味物質,三氯蔗糖甜度高、甜味正,被我國許可用于二十多類食品當中。
醬油如果不添加防腐劑,就需要加入更多的鹽。研究表明,鈉攝入量過高是我國心血管死亡風險最大的膳食因素,因此減鹽是第一要務。“苯甲酸鈉經過世界各國幾十年的廣泛使用,從未發現它和癌癥風險有什么關系。”范志紅說。
實際上不止是醬油,其他食品也會適當放入食品添加劑。“大部分食品都講究符合大眾口味,食品添加劑能彌補原料的不足,使其符合消費者的期待。只要量不超標,對人體沒有傷害。”一位業內人士舉例說,葡萄酒的主要添加劑是焦亞硫酸鉀,與酸接觸會釋放出刺激性強的二氧化硫氣體,具有較強的抑菌防腐作用。
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科技傳播部主任阮光鋒也在中國科協微信公眾號發表文章,表示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劑可以豐富我們的食物選擇,既可以保證飲食安全,還可以滿足對口味或營養的需求。
就海天味業而言,其在國內銷售的醬油也并非只有含添加劑一種選擇。例如,頭道醬油、金標生抽、草菇老抽都分為有添加劑、零添加劑兩款。除了配料不同、價格略有差異,兩種款式產品的保質期相同。
在海天官方天貓旗艦店,一瓶“0金標生抽”售價9.9元,而經典“金標生抽”的套餐價(兩瓶)為20.9元,相當于每瓶10.45元,比零添加的產品更貴。
殃及股市 品牌遭重創
10月9日晚,海天味業終于“放下身段”,第三次發布公告:無論國內市場還是國外市場,公司均有高中低不同檔次的產品,海內外均銷售含食品添加劑及不含食品添加劑的產品。國內作為其最大消費市場,為了滿足廣大消費者的多元化需求,在確保產品質量和安全的同時,產品線種類更為豐富。
同時表示,將一如既往地服務于廣大消費者及投資者,坦誠接受市場和消費者的監督。
然而,持續發酵的輿論風波已然對資本市場產成影響。第二天,海天味業股價跌幅超過9%,較前一個交易日,市值蒸發359億元。自首次發布聲明,海天味業總市值在12天內蒸發超過400億元。
海天味業為自己定下的2022年度目標是:實現營業收入280億元、凈利潤74.7億元。但是從半年報來看,海天味業在今年上半年并沒有完成任務目標的一半。
實際上,自2017年以來,由于國內醬油市場的飽和,其利潤增速就在逐年放緩。海天味業也竭盡一切辦法保增長:醬油見頂就拓寬蠔油、調味醬等產品線,甚至拓展到米面糧油、飲料等領域,推出名為“油司令”的食用油產品、“地理印記”系列大米產品、“愛國者”蘋果醋飲料和“喜悅滿滿”發酵果蔬針。
與此同時,苦心鉆研成本曲線,使毛利率一直處于行業領先地位。
良好的成本控制,對于投資者來說自然喜聞樂見;但對于消費者來說,科技水平的提升導致醬油對原材料的依賴程度更小。因此,“雙標風波”的不期而至,看似在意料之外,其實也在情理之中。
對于海天味業乃至整個食品企業,這場風波都是一次深刻的警示:必須在保持企業利潤最大化的同時,堅守住消費者利益最大化的底線,如果迫于資本壓力一味追求利潤最大化,必然會對企業的長遠利益和品牌影響力、忠誠度造成“重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