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反轉 海底撈能否“重續輝煌”

來源: 中國品牌雜志 中國品牌網 馮昭 發布時間: 2022-09-19 14:38:14 責編:馮昭

摘要

“硬骨頭”計劃的啟動,或將成為海底撈走出低谷,重現高光時刻的第一步。

短短一年,海底撈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底撈)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2021年上半年,海底撈盈利9600多萬元,股價最高曾達到每股85.8港元,總市值超過4500億港元;此后一路下滑,截至今年上半年虧損達44億元,相當于過去三年凈利潤的總和,市值也一度跌至不足千億,縮水超過70%。
 
近期發布的2022年中期業績公告顯示,海底撈在2022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67.64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16.6%,仍處于虧損當中,但虧損幅度有所遏制;然而,福建莆田一名女子在海底撈用餐意外身亡的消息,使其再度成為輿論的焦點。
 
在經歷高層換帥、海外業務拆分、食品安全等風波之后,海底撈能否重新找回昔日的榮光?
 
元氣大傷  始自大規模“關店”
 
一年前的經營戰略誤判,使海底撈不得不為犯下的錯誤買單。
 
2020年,新冠疫情“黑天鵝”讓依賴客流量的餐飲行業,迅速跌入低谷。當時,海底撈正在執行閃電擴張計劃。志得意滿的海底撈,與突如其來的疫情撞個正著,直接導致運營負擔飆升,從高速擴張中隕落,出現上市以來的首次虧損——到2021年底,海底撈虧損額已達41.63億元。
 
痛定思痛,海底撈決定在2021年11月啟動“啄木鳥計劃”。
 
該計劃主要包括:持續關注經營業績不佳的門店,并相應采取改善措施;重建并強化集團部分職能部門,并恢復大區管理體系;在科學考核各部門的前提下,持續向員工傳達企業文化及雙手改變命運的價值觀,并大力倡導愛和信任為核心的奉獻精神;適時收縮業務擴張計劃。
 
為彌補公司對疫情發展趨勢誤判、快速擴張帶來的一系列負面影響,決策層在具體執行過程中,決定逐步關停約300家門店——僅2021年11-12月份,就一次性關閉了276家。
 
然而今年以來,新一輪新冠疫情的點狀多發,不僅對整個餐飲行業造成沖擊,原本就經歷陣痛的海底撈更是雪上加霜。
 
臨陣換帥  一年員工減少4.6萬
 
重壓之下,海底撈創始人張勇被迫退隱,有“最牛服務員”之稱的楊利娟成為新的首席執行官,以幫助海底撈盡快扭虧為盈,重新煥發生機,“啄木鳥計劃”也交給她具體負責。
 
楊利娟曾公開表示,不想因為管理層的決策失誤讓員工受到傷害,“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其實還是我們的這些人。”
 
但是,不少消費者在社交平臺吐槽,海底撈的服務員變少了,以往被人稱道的服務已大不如前,“一個服務員要看多張桌子,顧客得自己動手就餐。”
 
2022年中期業績公告也顯示,從去年底到今年6月,海底撈員工減少了近4.6萬人。
 
員工數量的減少,為海底撈節省了相當一部分成本支出,這個過程伴隨著門店數量的減少。2022年上半年,海底撈餐廳數量從2021年同期的1597家減少至1435家,其中新開門店129家,關閉291家。
 
在1435家門店當中,有1310家位于中國大陸地區,22家位于中國港澳臺地區,103家分布在其他國家。
 
杯水車薪  數字化轉型難“突圍”
 
2022年中期業績公告顯示,海底撈實現營業收入167.42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16.6%,凈虧損2.67億元,盡管虧損幅度有所降低,但楊利娟接任以來,海底撈業績及股價并沒有得到明顯改善。
 
虧損仍在繼續,一是由于在“啄木鳥計劃”下關閉了26家餐廳,處置長期資產的一次性損失、減值損失合計3.08億元;另一方面,受疫情影響,中國大陸地區若干餐廳停止營業或暫停堂食服務,導致客流量減少。
 
但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認為,除了宏觀因素和疫情影響,海底撈也有自身原因——在消費者需求更加多維、行業更為“內卷”的情境下,以服務為導向的海底撈在匹配重度消費人群的核心需求上,已不再具有明顯優勢。
 
實際上,海底撈也再嘗試新的突破。
 
線下渠道遭遇“滑鐵盧”,規模擴張走不通,海底撈開始把目光聚焦數字化轉型,把產品和服務搬到線上,重建與消費者的情感鏈接。
 
為此,海底撈成立了社區運營事業部,鼓勵門店以其他方式創收,比如以門店作為配送站,為受疫情影響的消費者提供火鍋套餐、盒飯、冒菜、小龍蝦等外送服務。其中,海底撈社區外賣在5月份實現創收近兩億元,總單量突破60萬,青年套餐推出10天就獲得2.8萬份訂單,數字化轉型初戰告捷。
 
部分地區遭遇疫情反復時,海底撈APP、撈點好貨小程序和第三方外送平臺,通過售賣“撈派”系列品牌生鮮產品和海底撈品牌方便食品,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多選擇。
 
然而,雖然外賣業務實現大幅增長,但僅占總營收比例的2.8%。
 
全產業鏈 有效提升抗風險能力
 
回顧業績表現,楊利娟介紹,今年3-5月,海底撈每天平均有超過200家門店暫停堂食,這種情況下,切換自如的組織力發揮了積極作用,比如開展外送、自提服務,滿足特殊時期顧客居家用餐需求;通過龐大的門店網絡和供應鏈網絡,配合各地開展餐飲保供。
 
這離不開完整的產業鏈布局。
 
近年來,海底撈以火鍋經營為主線,拆分出覆蓋食材、調味品、人力資源、信息科技系統、店面裝修等各個環節的多個公司,生態版圖幾乎覆蓋了火鍋產業的整個鏈條。例如,扎魯特旗負責部分食材供應,蜀海供應鏈負責食材采購、倉儲和物流配送,頤海國際負責底料和調味料供應,微海咨詢負責人力資源服務。
 
“在運營上,各個關聯公司相對獨立,但在面對不穩定經濟環境時,能有效提升海底撈抗風險能力。”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這種生態鏈優勢將成為海底撈產品落地的有力保證,并集中釋放品牌潛力。
 
其中,提供整體供應鏈托管服務的蜀海供表現尤為亮眼。
 
今年4月,蜀海物流作為上海市保供單位,通過政府訂單、社區團購、保供海底撈門店向徐匯、黃埔、楊浦、寶山等區供應了1000噸物資;9月,蜀海供應鏈又宣布完成8億元融資,籌集資金將用于企業的數字化、智能化升級。
 
觸底反彈  計劃啟動“硬骨頭”
 
實際上,包括呷哺呷哺、九毛九、百??毓稍趦鹊牟惋嬈放?,在上半年都出現不同程度的業績下滑。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1-6月餐飲收入20040億元,同比下降7.7%;5月份有超過80個區縣級城市處于常態封控狀態,無法堂食。這種背景下,海底撈虧損收窄顯得尤為不易。
 
“海底撈上半年的業績雖然看起來虧損,但是趨勢已經反轉。”廣科咨詢首席策略師沈萌認為。
 
久謙數據監測數據顯示,海底撈店效在今年4月跌到谷底,5-7月逐月環比出現持續反彈,其中7月店效表現已經接近去年同期水平。證券分析師喬令判斷,海底撈當前的重點在于逆境反轉,只要全面復蘇,盈利能力就很可能超過2019年,因為當時716家店鋪就賺了23.45億元,而現在海底撈國內門店超過1300家。
 
民生證券發布的研報點評認為,受新冠疫情和“啄木鳥計劃”影響,海底撈經營層面承壓;疫情好轉疊加積極控制租金和運營成本舉措下,海底撈業績質量有望上一個臺階——其組織力和供應鏈壁壘深厚,內部改革推進疊加疫情后復蘇線下客流、堂食場景打開,都在推動業績高彈性修復。
 
東吳證券研報點評也認為,由于“啄木鳥計劃”在單店營收、成本控制等方面發揮作用,海底撈利潤表現優于市場預期,如果剔除因門店關停帶來的損失,預計將實現盈利。
 
“管理層會在未來持續重新評估這些關停門店的選址、物業條件、人員配置、經營面積、經營提升潛力等因素,在滿足市場條件,保證顧客滿意度,不影響現有門店經營表現及人員充足的情況下,循序漸進地選擇符合重新開業條件的‘硬骨頭’門店。”海底撈在2022年中期業績公告中表示。
 
或許,“硬骨頭”計劃的啟動,將成為海底撈走出逆境,重現高光時刻的第一步。
推薦內容
電子雜志
First slide
First slide
First slide
市場監管總局“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專題 市場監管總局強化反壟斷執法專題 2021年兒童和學生用品安全守護行動 總局召開定點幫扶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
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一|久久天天碰碰拍拍免费|亚洲大尺度无码专区尤物|日日大香人伊一本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