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品聚焦】42年 知識產權保護風雨兼程

來源: 何茜 發布時間: 2022-05-05 08:51:13

摘要

實事求是,是中國從知識產權大國走向知識產權強國的真正“底座”。

 1980年6月3日,中國加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正式成為該組織第90個成員國,這是中國知識產權國際合作與交流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回望1980年的那個夏天,人們爭鳴出臺《專利法》;五年之后,1985年,來自航空航天工業部207所的工程師胡國華拿到了編號為“85100001.0”的專利證書,成為了中國“第一號專利”發明人。

    邁入了嶄新的21世紀。2001年12月11日,北半球的冬日陽光明媚,《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議定書》正式生效,那時,中國還只是一個經濟總量全球第六、進出口貿易總額占全球4%、對外直接投資居世界第26位的發展中國家。

    時光如同白駒過隙。

    22年后的今天,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履行了入世時向國際社會承諾的知識產權改革內容。比如,清理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2000多件,建立起了統一、透明、符合世貿組織規則又適合具體國情的知識產權法律體系,為中國激勵創新、吸引外資、擴大外貿、深化改革開放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讓世界共同見證了中國知識產權改革的滿園春光。
 

 

從“法”開頭

 

   1979年,改革開放的第一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委成立就開始著手制定急需的《商標法》、《專利法》。當時有不少反對的聲音,還有人寫了很長的論證文章,立論就是不搞專利法,理由是不立專利法,就能“一家花錢引進,百家使用”。

   1982年,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商標法》,預示著中國割舍鄉土社會里的人情色彩,努力向一個現代法治國家靠攏,也開啟了中國知識產權法治的發展歷史。

   很快,兩年之后,1984年,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專利法》。此時,整個社會充滿著著一種積極向上的氣氛,似乎隱隱約約有很多事情要破土而出。兩年之后,1985年,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七年。滿大街都在放的歌曲是《甜蜜蜜》,一切看上去還是那么欣欣向榮,朝氣蓬勃。

   這一年的4月1號,來自航空航天工業部207所的工程師胡國華遞交了第一個專利申請書,申請名稱是“可變光學濾波實時假彩色顯示裝置”,這個裝置可以將從衛星上拍的地面照片,顯示為按某種特征不同而編制的彩色圖像,從而看到更多信息。當年12月,他拿到了編號為“85100001.0”的專利證書,成為了中國“第一號專利”發明人。

  “85100001.0”的專利證書,是一面旗幟,振興了一個行業。從這一刻開始,這串代表知識產權的數字便不間斷地向未來延伸。1990年的著作權法,1993年的反不正當競爭法,2001年,中國入世之前又按照國際公約的規定對法律進行了修改和完善。從選擇保護到全面保護,從低水平保護到高水平保護,歐美國家都走過了漫長的過渡期和準備期,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但中國是不到二十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知識產權進口規模年均增長15%,2020年知識產權使用費進口額達到378億美元;知識產權出口已遍布全球143個經濟體;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五大知識產權貿易經濟體。

   而這一切,離不開《商標法》、《專利法》和“85100001.0”的專利證書?!渡虡朔ā?、《專利法》和“85100001.0”將被永遠被印刻在歷史的紀念冊上,記錄著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的起始。

 
 

 “睜眼看世界”

 

   “WTO啊,機構還挺大,經過我們艱苦努力終于拿下!……不錯不錯,味道好極啦,用我們美國話是very good!”2000年春晚,演員馮鞏和郭冬臨用非遺“天津快板”的形式,以地理標志“狗不理包子”為哏,詼諧生動地描述了大眾對中國入世的憧憬。

    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為這個全球最大的多邊貿易組織的第143個成員。

    中國加入WTO之后,經歷了一個長達十年的“睜眼看世界”陣痛期。

   在集體經濟時代,內部商業因素被壓制,外部貿易被切斷,中國的知識產權發展經歷了一個長期的萌芽過程,在這一階段的“國家所有”杜絕了一切知識產權糾紛,壓抑了知識成果創造者的積極性。
   當中國啟動改革開放,內部商業動能被激活,中國知識產權進入飛速發展階段。在與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貿易往來中,直接的利益糾紛迫使中國企業和政府開始意識到我國知識產權體系的欠缺。尤其是加入WTO之后,在這十年間相關法律缺失,維權意識不足讓中國企業與外資企業交涉時舉步維艱。

    比如,2006年《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中提出的“避風港原則”,“平臺區別于平臺用戶,平臺只需要履行“通知-刪除”義務,就可以駛入避風港,不用為用戶的上傳行為承擔責任。”這一原則主要參照的是美國1998年制定的《數字千年版權法案》(DMCA法案)。
  “避風港”一方面保護創作者的創作熱情,保證了創作空間;另一方面也為侵權行為提供了可乘之機。由于網絡監控的困難,該原則甚至成為了平臺規避侵權賠償責任的擋箭牌。2011年3月15日,韓寒等50位作家公開發布《中國作家聲討百度書》,指責百度文庫“偷走了我們的作品,偷走了我們的權利”,之后作家們與百度之間的紛爭不斷。此次,韓寒起訴是因為發現自己享有著作權的《像少年啦飛馳》、《1988: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零下一度》三書被上傳至了百度文庫。

    2013年,張朝陽的搜狐聯合視頻行業展開正版行動,最終促使長視頻平臺商業模式基礎的形成;2018年5月,愛奇藝對B站發起過訴訟。原因是B站未經授權擅自播出了愛奇藝擁有獨家網絡傳播權的《中國有嘻哈》,最終愛奇藝獲賠共計53500元。
  商業利益的分配問題是一個真實的情況,如何分配合理是真實的解決之道。長視頻平臺有轉化力低下的特征,借助長視頻內容的用戶流量與傳播熱度,短視頻平臺通過內化獲得了高額盈利。愛奇藝狀告B站表面上是長短視頻內容之爭,實質上傳達的是智力成果創造者希望保持對自身成果智力獨占性,以獲得更理想回報的訴求。
  從照搬國際通行做法,到推動短視頻平臺以及自媒體、公眾賬號運營企業履行主體責任,并將在2021年6月1日讓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生效,增加侵權者的違法成本,中國正在試圖以“中國模式”解決知識產權糾紛。
 

   “陣痛”之時,也有收獲。

    入世之后,中國對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斷加大,對于我國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不斷增加國際競爭力,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比如,2012年聯想率先推出了全球第一款能夠360度翻轉的筆記本電腦,打破了傳統筆記本電腦只能翻折180度的模式。不過產品一推出,聯想就看到了國際的競爭對手有類似的產品在展會上展出。怎么能阻止國際的競爭對手模仿聯想的產品呢?聯想開始集中地布局相關的專利申請。最后的結果,在2012年到2014年之間,市場上沒有推出同樣的能夠360度翻轉的產品,這意味著中國知識產權幫助聯想這款產品在全球保持了兩年的領先優勢。

   在政府層面,中國一直在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比如在上海浦東,全國首家集知識產權綜合管理和執法于一體的上海市浦東新區知識產權局在上海自貿試驗區成立,形成了行政保護、司法保護、仲裁調解、社會監督的工作格局,踐行入世關于打擊知識產權侵權的承諾;在廈門,福建自貿試驗區廈門片區建立了以綜合監管為基礎,專業監管為支撐的監管新機制,形成知識產權和文化市場領域的聯動執法協作機制,實現跨部門、跨區域、跨領域高效、順暢的執法協作,踐行加強知識產權行政執法的承諾;江蘇自貿試驗區支持國外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在自貿試驗區依法探索設立辦事機構開展相關業務、北京自貿試驗區開展外國專利代理機構設立常駐代表機構試點工作,踐行服務貿易市場外資準入承諾……一系列舉措。

 

走向博弈中心

 

    一系列舉措之后,中國知識產權取得了巨大成就。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2021年國家知識產權局一年共授權發明專利69.6萬件,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7.5件,較上年提高1.2件。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在創新領域的全球排名已經從2013年的第三十五位上升至第十二位,是排名最高的中等收入經濟體。創新活力的持續迸發,反映了我國知識產權事業的蓬勃發展、知識產權保護水平的不斷提升。

    在這樣的背景下,根據公開資料顯示,中國的創新主體向外申請量在2017年增長了15%,這個增速遠遠超過了全球五大局(歐洲專利局、日本特許廳、韓國知識產權局、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和美國專利商標局)其他四局的增長速度。   

   也因此,中國開始成為全球知識產權博弈的中心之一。

   根據ETSI專利聲明數據庫整理發現,從數量看,排名前十的專利權人掌握了超過90%的標準必要專利,其中,以華為、中興、大唐、OPPO等為代表的中國企業占據5G標準必要專利披露總數量的37%。

  在應訴方面,NPEs(直譯為非實施專利主體,在惡意案例中被俗稱“專利流氓”)其實具有促進專利價值實現的積極意義。但一些NPE出于索要不合理高額許可費的目的,惡意對實體企業廣泛提起訴訟,并通過國外一些法院的長臂管轄制度壓制企業正常的司法應對,對實體企業的正常經營造成較大“干擾”。

   比如,中國企業涉及的NPE專利訴訟案件從2011年的9起增長至2020年126起,且有不斷上漲趨勢。華為、中興、聯想、海爾、海信、大疆、OPPO 等中國實體企業遭遇的NPE訴訟約占其全球訴訟的80%以上。

   而這些知識產權的博弈背后,體現的是國家科技力量的參與和崛起,因為國家相關的保障也應該健全起來。

 
 

從“量”到“質”

 

    不過,在一派欣欣向榮 景象之下,也需要冷思考。 隨著中國制造業不斷向高端化、智能化升級,近年來知識產權貿易逆差也逐年擴大,在2021年達到了2263億元。中國是也是知識產權引進最大國,2020 年進口額達 378 億美元,占同期服務貿易進口的10%。2002 年至 2020年,年均增長15%。

    這反映了中國在全球制造業體系中并不占領先地位, 產業鏈、供應鏈上的“卡點”依然普遍存在,也不具備大量國際知名品牌的競爭優勢。

    而且,一味追求申請數量的新高度,并不能帶來與規模相匹配的作用,還會給各種“湊數創新”、“復制創新”等各種偽創新留下生存空間。不但消耗創新力量,浪費研發資金,也會離創新初衷漸行漸遠甚至背道而馳。

   相反,在知識產權保護、成果轉化、申請質量、結構調整、規則制定上,中國還有諸多可以提升優化的空間。解決了這些問題,才能最終實現由知識產權大國向知識產權強國躍進的戰略目標。 比如2013年-2019年,中國PCT申請量一直保持近兩位數的增長, 直到打破了美國連續保持40年的第一記錄,躍升世界首位。在全球最佳科技集群前100排名中,中國內地也占有19席。 深圳、北京地區更是名列2、3位,僅次于東京橫濱地區。其中深圳2021年PCT申請量1.74萬件,總量占比25.5%。

    可見深圳是中國知識產權的膏腴之地,但也濃縮了所有問題。

    以PCT優勢企業華為、平安科技、騰訊、大疆、華星光電等為例,所申請的專利基本集中在信息通信、計算機技術以及無人機、互聯網科技等領域。 這與國知局歷年PCT報告中“數字通信”、“計算機技術”始終位列PCT申請量前兩個領域基本吻合。2021年,打頭陣的依然是計算機技術(9.9%)、數字通信(9.0%),其次是醫療技術(7.1%)、電氣機械(6.9%)和測量(4.6%)。 但是在基礎材料、芯片、操作系統、集成電路制造、高端醫療器械等“卡脖子”的關鍵領域,都落后于美國的PCT專利布局。 這些領域恰恰是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專利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也令中國知識產權的國際競爭力不足,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知識產權使用費出口僅為美國同期的7.5%。

   借用國際通用知識產權質量指標,也可以看出中國與創新強國的差距,“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結構失衡”是主要問題。

    

高質量的“底座”

 

    為此, 2021年9月頒布的《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開始從國家層面糾偏:“我國要從知識產權引進大國向創造大國轉變,從追求數量向提高質量轉變全面提速”。10月份頒布的《“十四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也把“質量優先”作為首要基本原則。

   并為此制定了階段性愿景。

  《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在“發展目標”部分提到,計劃到2025年,知識產權強國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專利密集型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3%,知識產權使用費年進出口總額達到3500億元,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2件(均為預期性指標)。

  計劃到2035年,我國知識產權綜合競爭力躋身世界前列,知識產權制度系統完備,知識產權促進創新創業蓬勃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識產權強國基本建成。

   此時,這些宏達的愿景更加閃光了:因為國家層面敢于直面問題,承認問題、解決問題,這就是實事求是,而實事求是,是中國從知識產權大國走向知識產權強國的真正“底座”。

 

 

推薦內容
電子雜志
First slide
First slide
First slide
市場監管總局“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專題 市場監管總局強化反壟斷執法專題 2021年兒童和學生用品安全守護行動 總局召開定點幫扶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
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一|久久天天碰碰拍拍免费|亚洲大尺度无码专区尤物|日日大香人伊一本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