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華秋實,歲物豐成。
2022年是十三屆全國政協的收官之年。猶記得,2018年3月,政協報告中的“為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貢獻智慧和力量”;猶記得,2019年3月,政協報告中的“緊扣打好三大攻堅戰和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協商議政”;猶記得,2020年5月,政協報告中的“貫徹新發展理念,緊扣推動高質量發展議政建言”;猶記得,2021年3月,政協報告中的“圍繞十四五規劃實施開局之年”;猶記得,2022年3月,政協報告中的“以高質量建言服務高質量發展。”
春華秋實何尋常,如椽巨筆著華章。
回望十三屆全國政協,2000多名委員珍惜榮譽認真履職,五年來已經提出1.87萬份提案。疫情之前,委員們在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等方面提案,占比超過40%。疫情之后,對中小品牌扶持的提案接近500份,內容圍繞著品牌的經營成本、自主創新、知識產權、營商環境等角度,為“品牌強國”戰略貢獻了智慧和力量,也讓中國品牌感受到春天般的“暖意”。
關鍵詞:高質量發展
細讀十三屆全國政協的工作報告,雖未直接言及“品牌”二字,但涉及品牌的要素非常多。最引人關注的是“高質量發展”。從2019年政協報告提出要“著眼推動高質量發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到2020年的“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從2021年的“以高水平履職服務高質量發展”到2022年的“統籌推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和堅持實施就業優先政策為議題,召開專題議政性常委會會議。”
所謂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就是能體現新時代新發展理念的發展,就是能讓中國品牌走向世界的創新發展。
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圍繞“高質量發展”進行了建言獻策。2018年3月,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提交大會上,在經濟類發言中,委員們重點針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防范和化解重大風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問題提出建議。比如,肖凱旋委員提出“推動高質量發展重在落實到企業”,九三學社中央建議“既要去杠桿更要優化杠桿”,劉明忠委員提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要突出振興實體經濟”,陳萌山委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重視科技引領”,江澤林委員就“鄉村振興戰略中的產業生態與生態產業”提出了建議。
此后的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委員們從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科技創新新型企業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角度,建言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公平競爭和反壟斷
細讀2019年、2020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并未提及“反壟斷”。
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及“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堅決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環境”,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反壟斷工作和公平競爭”。
眾所周知,平臺經濟作為一種全新的經濟模式和市場業態,推動了產業迭代升級、提升了生產效率、促進了市場經濟發展。但是,壟斷、資本無序擴張等問題不容忽視,“自我優待”、“大數據殺熟”、強制“二選一”等破壞公平競爭的壟斷行為,對市場競爭環境產生了不良影響。平臺經濟帶來的挑戰、相關案件的涌現……這些因素都需要反壟斷監管執法持續創新監管方法。
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圍繞“反壟斷”進行了建言獻策。比如,2022年3月,連玉明委員注意到,“如何打破行業競爭壁壘,規范市場競爭秩序,反壟斷是強化數字平臺監管的關鍵一環”;周漢民委員呼吁重視對平臺企業的系統性壟斷研究,推動《反壟斷法》修訂;霍學喜委員提交了《關于完善快遞行業反壟斷監管的提案》;民革中央建議將數據作為主要的監管要素,加強技術嵌入式監管和實時動態監管。
集眾智、謀良策、聚共識。
委員的建議被聽取。2022年,政府部門將繼續強化反壟斷,推出創新管理辦法,凈化生態,讓更多新品牌迎來“春天”,品牌生態“百花齊放”。
關鍵詞:科技創新
對于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其核心要義是要在核心科技方面實現自主可控發展且技術供應鏈完整安全。2035年“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這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的目標任務。
科技創新就是生產力,品牌賴之以強,國家賴之以盛。
從2018年到2022年,“科技創新”成為政協委員口中的“熱詞”。先有許禮進委員建議,“揭榜掛帥”要從制度上做實做細。然后有劉中民等21位科技界別全國政協委員聯名提案,加快推動我國“顛覆性技術”國家專項創新基金的設立;還有楊正國委員建議,增強“技術撮合經紀人”作用促成果轉化。
精煉的建議,充分展現了委員的樸實愿景。
科技創新離不開知識產權保護。2019年3月,全國政協常委、上海市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趙雯建議,從法律制度上,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民革中央就這一問題也進行了深入調研,并在提案中建議,我國應將填平原則與懲罰性賠償原則共同運用,對初次侵權者適用填平原則,以警告而使其改過,對多次侵權也即惡意侵權者,適用懲罰性賠償進行嚴厲打擊。
會場內的高質量建言,得到良好的反饋,激發創新活力的政策加速落地。華為集團、小米集團、中國中車、三一重工、京東方、美的集團、中國李寧、鴻星爾克、大疆無人機、格力集團等中國品牌,把創新的價值嵌于品牌建設中,蓬勃生長,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關鍵詞:品牌建設
細讀政協工作報告,雖未直接言及“品牌建設”二字,但委員們提出讓中國企業成為世界品牌的建議非常多。
每年5000多份提案,來自34個界別的委員們,越來越多委員凝聚智慧聚焦品牌,用全新的視角,從不同側面關注品牌并且提出建設性方案。
比如,2019年3月,在諸多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因素“裹挾”的世界形勢下,劉永好委員建議,引導優勢農業企業參與,推進農產品標準化、品牌化,培育一批適應消費升級需求的綠色優質農產品。
比如,2021年3月,卞志良委員建議給予中國品牌更多保護;駱沙鳴委員呼吁中國品牌要把品牌戰略定位在國際品牌創建;龔永德委員則建議,聚焦打造旅游國際品牌;王文銀委員建議引入龍頭企業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王均金委員提出加大市場監管執法力度,保護品牌發展;陳海佳委員建議打造我國世界級的高端化妝品品牌。
比如,2022年3月,嚴純華委員提交了關于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的提案。
集眾思廣忠益,上下同心。
走出會場,帶著交出一份五年期合格答卷的決心,委員們意氣風發,心懷一團火,散作滿天星。
從2018年到2022年,會場外,中國品牌不斷向上突圍,追求高質量發展,成績斐然。中國經濟總量突破百萬億元,世界500強的中國品牌數量位居世界第一,中國制造、中國企業、中國產品、中國品牌如同參天巨樹,新芽歲歲破枝、枝干年年伸展。中國品牌們也意氣風發,將在新的征程上,強化品牌意識,推動品牌強國,讓品牌動力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