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何茜
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2021年“質量月”的感受,應該是“風微浪穩”和“風雨無阻”。
近日接受采訪的不少中國品牌,聽到“質量”兩字,眼神中都會閃著光。
是的。
“質量月”活動從激情澎湃,砸冰箱、毀汽車,到乘風破浪,出臺《消費者保護法》,再到進入“風微浪穩”的階段。
對中國品牌來說,“風微浪穩”并不意味著在水面上“躺平”隨波逐流,而是進入了全新理性的成熟期,正在扎扎實實練水性拼 氣息,因為功夫都在水下。哪怕就算前面是瀑布深淵,是激流險灘,也可以風雨無阻地前行!
01
精進品質 “質”造奇跡
上述這一番總結,源于對中國品牌和“質量月”的調研。
2021年8月2日,《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發布,榜單里,中國大陸(含香港)上榜公司數量連續第二年居首,達到135家,位居榜首。
具體來看,中國制造領域企業有73家入圍世界500強,中國品牌已連續多年在通信設備、工程機械、高鐵、基礎設施等領域持續全球穩坐第一把交椅。
但是,這些消息,沒有鞭炮齊鳴,沒有召開表彰大會,當事品牌之外的閱讀量肯定沒有超過10萬+。
追本溯源,還是成熟了。中國品牌認清了最強的排位是老百姓心中的排位,而在老百姓心中,最看重的是——中國品牌的品質過硬。
回頭看,中國品牌的冰箱和高鐵,中國品牌的工程和光伏,中國品牌的通信設備和新能源汽車,起跑時,就已被套了圈,后來能夠后發先至,做到全球第一,原因無外乎是:靠產品質量留住老百姓。
中國品牌深諳此道,一批富有遠見的中國品牌,早已經“在水下”付諸行動。用自己的行動,踏上“質量搶奪”的“新賽道”。
第四屆中國質量獎獲獎者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不斷精進質量:從質量管理模式的運行,到產品質量的提升,再到客戶的反饋,確立了“雙向驅動‘屏’質取勝”質量管理模式,不放過每一個細節。
第四屆中國質量獎獲得者美的集團,圍繞“科技領先、用戶直達、數智驅動、全球突破”四大戰略主軸,通過“5全5數”智能質量管理模式。
不放過每一個細節,實現端到端全價值鏈業務場景的智能分析、智能預警、智能管控、智能預測和智能決策。
第四屆中國質量獎獲得者福耀集團,以“福耀卓越管理系統”為保障,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追求極致品質,通過“四品一體雙驅動”質量管理模式,實現極致品質,滿足人們對高品位生活的需求。
第四屆中國質量獎提名獎獲得者新華三技術有限公司,于英濤總裁帶領管理團隊,不斷精進質量,不放過每一個細節,建立了QA(質量保證)、QE(質量工程)、QC(質量控制)的供應商管理體系。
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追求極致品質。實現了差異化的原材料供應商質量管控策略、完善的質量預警及過程控制考核,確保了快速響應市場問題處理,及端到端質量改善措施落實。為行業用戶打造了更極致的產品、技術和解決方案。
第四屆中國質量獎提名獎獲得者中國鐵建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堅持走質量效益型發展道路,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追求極致品質,形成了“雙鏈雙品”質量管理模式。
......
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追求極致品質,這也意味著公司相對于同行要有更為密集的資本投入、人力投入和資源投入。
但,品質,是中國品牌永恒不變的主題,技術再先進,理想再偉大,產品質量出現了問題,幾乎都是徒勞。
京東方、福耀、美的、新華三、中國鐵建還是依然堅持精進品質。
這是2021年“質量月”風平浪靜水在面的質量故事。不是炮轟誰誰誰,也不是吹噓誰誰誰,而是扎扎實實練水性的“質量”和拼氣息的“質量”。
02
縱向拉動橫向賦能 構建“雙循環”
2021年,注定是歷史的轉折點。中美戰略博弈加劇,中國提出了“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并按照這個思路,迎來了“兩個100年”重要節點和“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
建國以來,前30年是站起來的時代,然后30年是富起來的時代,隨后30年,當我們要迎來強起來的時代,靠什么“強”起來?靠的是扣質量、硬科技、源創新、強產業。
此時,中國品牌在“質量月”的表現不是“鎂光燈”,而是要花了多少苦功,拉動上下游產業鏈。
有一句話說的好,中國品牌只是商業文明源頭的載體,產業鏈上的質量好了,整條商業大河可能就干凈了;產業鏈條的質量差了,整條商業大河可能就污染了。
此時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中國品牌在各自領域完成進擊,在世界舞臺展現中國品質,也需要中國品牌上下游產業鏈實現突破。
正如尼康和佳能的提攜讓東京應化和日本捷時雅等企業逐步走到世界光刻膠的舞臺中心;波音與東麗的緊密交互使后者成為風頭無兩的碳纖維龍頭。
更直白的說法是,華為手機里面的芯片不厲害,華為手機的質量再厲害,也讓消費者持有保留意見。
很多中國品牌已經把其中的利害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也因此,中國品牌在2021年的“質量月”異常低調,風平浪靜。開始告別“甲方”心態,讓成為整合全球頂級科研、技術、產業、人才資源的橋頭堡,爆發出更快更強的發展動能。
比如,一大批京東方的供應商先后登陸科創板,公開信息顯示,京東方并不是利用各種手段,壓供應商的利潤,而是“先強”帶“后強”,最終實現共同強大,已經上市京東方拉動上下游產業鏈,讓整個產業鏈條進入良性循環。
此外,以“屏之物聯”為抓手,京東方向眾多產業進行發散式賦能,推動各個領域生產效率的提升和生產模式的改變。
例如,為銀行網點提供智慧解決方案,協助醫院提供數字化診療服務,打通園區的一體化管理、以及已經在合肥、成都等地落地的數字醫院等等,從而反哺賦能。
比如,2020年,新華三集團實現了一次蛻變,業務取得爆發式增長,銷售額達到四年前的166.8%,成為中國數字化產業的核心力量和龍頭企業之一。
而這主要是源于,新華三集團以全棧式的數字化技術實力賦能百行百業的數字化轉型,不斷創新和演進“數字大腦”,客戶涉及政府、醫療、教育、制造業等多個行業,當哪些一直無人問津的“孺子牛”們賺到錢了,讓這些“孺子牛”有錢投入搞研發,強品質。
站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轉折點上,頂層設計者對未來的形式,作出了判斷——“當前經濟形勢仍然復雜嚴峻,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國務委員王勇在中國質量(杭州)大會開幕式上宣讀習近平主席致大會的賀信,向第四屆中國質量獎獲獎組織和個人代表頒獎并致辭。
王勇強調,習近平主席的重要賀信,深刻闡述了質量對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充分表明了中國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堅定決心,為深化質量國際合作、促進質量變革創新提供了重要指引。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落實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求,大力實施質量強國戰略,深入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全面加強質量安全監管,有力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王勇指出,近年來中國質量治理體系日益完善、供給水平大幅提高,但建設質量強國任重道遠。要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健全大市場、大質量、大監管工作格局,創新質量促進政策,優化質量供給體系,推進內外貿質量監管、標準規則、認證認可等銜接。完善國家質量基礎設施,加快突破產業質量瓶頸,促進產業鏈供應鏈質量聯動提升。深化市場監管綜合執法改革,堅持對質量安全問題“零容忍”,加大知識產權和消費者權益保護力度,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發揮好中國質量獎獲獎組織和個人示范引領作用,督促企業嚴格落實質量主體責任,加強全員全要素全過程質量管理,爭創一流質量。中國將繼續積極參與國際質量合作,推動質量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共建共享,更好促進全球經貿往來、造福各國人民。
大局如是。
中國企業未來一個階段的主要發展動力,將和“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緊緊相依,也就是,縱向拉動,橫向賦能,構建雙循環。
因此,相對于以往的“質量月”,2021年的質量月,中國品牌開始關注上下游產業鏈,在每個領域都在分散突圍,內生性增長與外延式高質量發展并行,太多像新華三集團這樣能打的中國品牌,既在引領向前,也在反哺上下游。
一葉,而知秋。
得益于中國品牌在廣度和深度上的大發展,中國已經形成全世界最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成為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當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企業鏈基礎扎實,供應鏈體系健全,產業配套能力強。
03
中國品牌成為全球質量話事人
從早期的英國,到后來的日本和美國,品牌的質量標準迭代發展一直伴隨著主導權的不斷易主,各國品牌已經互搏了幾十年,你方唱罷我登場。但很少有人想到的是,疫情之后,中國品牌成為全球質量話事人。
不是世界品牌不努力,而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規律使然?!?/p>
先行者無法一勞永逸地坐享其成,稍有松懈就會被后來者甩在身后。
更棘手的問題是,每一次變化,都是一輪大浪淘沙。疫情期間,美國品牌、韓國品牌、日本品牌被迫收縮戰線,先后宣布關停許多產業鏈。
反觀中國,在《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中排名不斷提升,在制造能力上,我國工業增加值已超過30萬億元,200多種工業產品的產量居全球第一,在基礎設施上,我國已經形成比較完備的現代基礎設施網絡。
截至2019年底,我國高鐵運營里程突破3.5萬公里,約占世界高鐵運營總里程的七成;高速公路總里程居世界第一。
在發展形態上,我國經濟呈現出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制度更成熟、治理更有效、活力更旺盛的特點,高質量發展階段的特征愈益明顯。
有人退,就有人進,歐美之后,中國品牌走向世界,背后的含義是,全球顯示質量標準進入中國話語權時代,中國品牌成為全球質量話事人。
比如,“雙循環”標準成為今年“質量月”傳遞的一個鮮明“信號”。
寧波舟山港集團有限公司獲得中國質量獎,這是國內港口企業首度獲此殊榮。在一體化生產經營中,寧波舟山港探索出內部改善為主、內外部相互促進的港口高質量發展路徑,形成了“一核四共雙循環”質量管理模式。如今,寧波舟山港已是年貨物吞吐量連續12年位居世界第一的超級大港,在共建“一帶一路”、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比如,“數字引領”標準成為今年“質量月”傳遞的一個鮮明“信號”。
京東方全國布局16條半導體顯示生產線,聚焦物聯網轉型,建設4座延伸至下游產業鏈的智慧工廠,建設自主數據中臺,實現業務流、信息流、資金流融合……數字化在京東方創新驅動質量管理發展模式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比如,“綠色”標準成為今年“質量月”傳遞的一個鮮明“信號”。
第四屆中國質量獎獲得者、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林鳴公開表示,質量一流的工程,是綠色可持續、有創新技術支撐、有質量文化引領、能夠帶來美好體驗的工程。也因此,低碳標準不僅僅成為2021年“質量月”的質量標準,也將成為世界品牌的質量標準,“不綠色”的品牌,將被淘汰。
當然,可能還有很多人不認可中國品牌已經成為全球質量話事人。
不過,這并不妨礙,中國品牌在質量升級、源頭創新、企業發展、資源配置等角度,已經具備一定的話語權。在中國品牌已經成為全球質量話事人的趨勢下,中國品牌未來會做出怎樣的質量戰略調整和資源儲備,以及用怎樣的姿態和理念去迎接這一“身份”,我們期待2022年的全國“質量月”!
我們明年見!